“ 內(nèi)容摘要: 非洲紫羅蘭喜溫暖氣候,忌高溫,較耐陰,宜在散射光下生長。宜肥沃疏松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。原產(chǎn)東非的熱帶地區(qū),植株小巧玲玫,花色斑斕,四季開花,是室內(nèi)的優(yōu)良花卉,也是國際上著名的盆栽花卉,在歐美地區(qū)栽培特別盛行。 ”
非洲紫羅蘭又名非洲堇,多年生草本植物。無莖,全株被毛。葉卵形,葉柄粗壯肉質(zhì)?;?朵或數(shù)朵在一起,淡紫色。栽培品種繁多,有大花、單瓣、半重瓣、重瓣、斑葉等,花色有紫紅、白、藍、粉紅和雙色等。
非洲紫羅蘭喜溫暖氣候,忌高溫,較耐陰,宜在散射光下生長。宜肥沃疏松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。原產(chǎn)東非的熱帶地區(qū),植株小巧玲玫,花色斑斕,四季開花,是室內(nèi)的優(yōu)良花卉,也是國際上著名的盆栽花卉,在歐美地區(qū)栽培特別盛行。
形態(tài)特征:非洲紫羅蘭全株有毛;葉基部簇生,稍肉質(zhì),葉片圓形或卵圓形,背面帶紫色,有長柄?;?朵~6朵簇生在有長柄的二歧聚傘花序上;花有短筒,花冠2唇,裂片不相等,花色多樣,有白色、紫色、淡紫色或粉色。蒴果,種子極細小。
生長習性:非洲紫羅蘭原產(chǎn)非洲東部熱帶地區(qū)。喜溫暖。濕潤和半陰環(huán)境。夏季怕強光和高溫。生長適溫為16~24℃,4~10月為18~24℃,10月至翌年4月為12~16℃。白天溫度不超過30℃,高溫對非洲紫羅蘭生長不利。冬季夜間溫度不低于10℃,否則容易受凍害。
相對濕度以40%~70%較為合適,盆上過于潮濕,容易爛根。空氣干燥,葉片缺乏光澤。非洲紫羅蘭夏季需遮蔭,葉色青翠碧綠;冬季則陽光充足,才能開花不斷;雨雪天加輔助光對非洲紫羅蘭的生長和開花十分有利。宜肥沃、疏松和排水良好的腐葉土或泥炭土。
非洲紫羅蘭(學名:Saintpaulia ionantha )又名非洲堇,是苦苣苔科非洲苦苣苔屬多年生草本植物。無莖,全株被毛。葉卵形,葉柄粗壯肉質(zhì)?;?朵或數(shù)朵在一起,淡紫色。栽培品種繁多,有大花、單瓣、半重瓣、重瓣、斑葉等,花色有紫紅、白、藍、粉紅和雙色等。
喜溫暖氣候,忌高溫,較耐陰,宜在散射光下生長。面肥沃疏松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。原產(chǎn)東非的熱帶地區(qū),植株小巧玲玫,花色斑斕,四季開花,是室內(nèi)的優(yōu)良花卉。是國際上著名的盆栽花卉,在歐美栽培特別盛行。
非洲紫羅蘭的栽培技術(shù)
澆水:栽培非洲紫羅蘭,澆水十分重要,早春低溫,澆水不宜過多,否則莖葉容易腐爛,影響開花。夏季高溫、干燥,應多澆水,并噴水增加空氣濕度,否則花梗下垂,花期縮短。但噴水時葉片濺污過多水分,也會引起葉片腐爛。秋冬,氣溫下降,澆水應適當減少。
非洲紫羅蘭屬半陰性植物,每天以8小時光照為最合適。若雨雪天光線不足,應添加人工光照。如光線不足,葉柄伸長,開花延遲,花色暗淡。盛夏光線太強,會使幼嫩葉片灼傷或變白,需遮蔭防護。
要求晚間溫度高于白天,晚間24℃,白天16℃,莖葉生長繁茂,花大而多。生長過程中,肥沃、疏松的腐葉土最為理想,每半月施肥1次,如肥料不足,則開花減少,花朵變小?;ê髴S時摘去殘花,防止殘花霉爛。
施肥:一般在光源充足的情況下,只需追加少許的肥料便能維持植物正常的生長,施肥過多反而會引起生長障礙;但在光源不足的環(huán)境下,即使提供充裕的肥料,植物也會生長不良,甚至死亡。因此一般施用肥料應是在光源無慮的情況下進行才能顯現(xiàn)其效能。
只要光源充裕、環(huán)境適當及管理正確,僅在介質(zhì)中混入基肥或介質(zhì)中所儲存的肥力,即使生長期不追加任何肥料也足夠使植株正常生長且開花。但是若要求植株生長勢及花朵的品質(zhì),就必須依不同生長期使用適合的肥料。
對非洲紫羅蘭而言,不同的生長期所需肥料及施肥要領(lǐng)如下:發(fā)根期-如繁殖、移植、換盆。剛處理后因無根或根部受傷,吸收功能差,不適立即施用,應等2~4星期后再施肥。適用氮、鉀含量較高的肥料,如氮、磷、鉀比例為7-6-19,14-12-14等的肥料。
營養(yǎng)生長期-如自幼苗生長至開花前及花期過后。適用氮肥成分較高的肥料,如氮、磷、鉀比例為30-10-10,25-5-20,5-1-1等的肥料。開花期-在預期開花前約2個月開始施用。適用含磷肥成分較高的肥料,如氮、磷、鉀比例為10-30-20,15-30-15,12-36-14,0-10-10等的肥料。
換盆:老化的植株、幼苗換新盆、根部生病的植株、盆緣及外壁沉積鹽類、外觀走樣、不好看的植株等應實時換盆。不同狀況的植株有其適合的換盆方式及要領(lǐng),以健康植株(小、中苗)由小盆換至較大盆及老化的植株為例,其順序及要領(lǐng)如下:
植株的整理與根部健康狀態(tài)的檢視-首先可將最底下較小或生長不好的葉片去除,并檢視根部:若呈白色表示健康;呈褐色或深褐色則顯示不健康甚至腐爛。不健康的根組織必須利用刀片或剪刀去除約1/3~1/2的介質(zhì),一般褐化程度越嚴重去除介質(zhì)的比例也越多。而健康植株則不須對根部做任何處理,且盡量避免傷到根組織。
裝入新盆-植株由小盆換至大盆時,先放入少許新介質(zhì)于欲換的大盆盆底,將帶介質(zhì)的植株放入大盆中,在空隙中填入新介質(zhì)。換盆后的處理-充分澆水再放在環(huán)境適宜的場所栽培。換盆后的植株通常較虛弱或根部受傷,根吸收能力降低,在換盆后2星期內(nèi)避免施肥。
換盆最好是選擇在環(huán)境氣候合宜的季節(jié),使植株能順利復原。一般換盆時溫度維持在18~26℃之間為宜。在臺灣,以春、秋兩季較適合,但若是種植在有空調(diào)設備,溫度能維持在25℃左右的環(huán)境下,則四季皆可進行換盆。
栽培介質(zhì):理想的栽培介質(zhì)必須是通氣性佳、保水保肥、具有適合植物生長的pH值及良好的陽離子交換能力。常用的栽培介質(zhì)有三:泥炭苔(peatmoss)-沼澤地區(qū)腐化植物體的褐色沉積物,保水及保肥力佳;珍珠石(perlite)-石灰?guī)r經(jīng)高溫處理后形成的白色顆粒狀物,不吸水,保肥力差,但通氣性極佳;
蛭石(vermiculite)-云母受熱膨脹裂成的碎片,通氣佳,保水及肥力差。非洲紫羅蘭在不同生長期對介質(zhì)的物化性質(zhì)要求也不同,如:營養(yǎng)生長期-保濕性介質(zhì)(即泥炭苔)可介于50~60%之間;扦插繁殖期-此時期無根組織,無法吸收水分,介質(zhì)不宜含太多水分,因此以通氣性佳的介質(zhì)為主,珍珠石及蛭石可介于60~80%之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