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 內容摘要: 雞麻的單花頂生于新梢上;花直徑3-5厘米;萼片大,卵狀橢圓形,頂端急尖,邊緣有銳鋸齒,外面被稀疏絹狀柔毛,副萼片細小,狹帶形,比萼片短4-5倍;花瓣白色,倒卵形,比萼片長1/4-1/3倍。雞麻的花期4-5月,果期6-9月。 ”
雞麻(學名:Rhodotypos scandens),別名雙珠母,薔薇科雞麻屬植物,落葉灌木,高0.5-2m,稀為3m。小枝紫褐色,嫩枝綠色,光滑。葉對生;葉柄長2-5mm,被疏柔毛;
托葉膜質狹帶形,被疏柔毛,不久脫落;花期4-5月。果期6-9月。喜光, 耐半陰。耐寒、怕澇;在我國大部分及日本、朝鮮都有分布,臨床上主要用于治血虛腎虧,口服。
形態(tài)特征:雞麻的葉對生,卵形,長 4-11厘米,寬3-6厘米,頂端漸尖,基部圓形至微心形,邊緣有尖銳重鋸齒,上面幼時被疏柔毛,以后脫落無毛,下面被絹狀柔毛,老時脫落僅沿脈被稀疏柔毛;葉柄長2-5毫米,被疏柔毛;托葉膜質狹帶形,被疏柔毛,不久脫落。
雞麻的單花頂生于新梢上;花直徑3-5厘米;萼片大,卵狀橢圓形,頂端急尖,邊緣有銳鋸齒,外面被稀疏絹狀柔毛,副萼片細小,狹帶形,比萼片短4-5倍;花瓣白色,倒卵形,比萼片長1/4-1/3倍。雞麻的花期4-5月,果期6-9月。
生長習性:雞麻喜光, 耐半陰。耐寒、怕澇,適生于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。雞麻多生長于海拔100米至800米的地區(qū),多生于山坡疏林中及山谷林下陰處。雞麻分布在日本、朝鮮以及中國大陸的浙江、遼寧、湖北、山東、陜西、甘肅、安徽、江蘇、河南等地。
雞麻的栽培技術
移栽方法:雞麻不很耐移植,移栽應在初春或秋末落葉后進行,移栽應帶土球,移栽前應對植株進行修剪,一是要疏除過多的枝條,二是要對過長的枝條進行截短。
進行修剪不僅可使株型美觀,而且利于移栽成活。栽植時要施足底肥,底肥可選用經腐熟發(fā)酵的牛馬糞或烘干雞糞,底肥應與栽培土充分拌勻,栽植后要立即澆頭水,五天后澆二水,再過一周澆三水。
管理方法:進入正常管理后,栽植當年可每月澆一次透水,每次水后要及時松土保墑,夏季雨天應及時將樹盤內的積水排除,防止水大爛根。秋末要澆足澆透封凍水。翌年早春要及時澆解凍水,此后也按每月一水的方法來澆水。秋末照例澆好封凍水。從第三年起,必需澆好解凍水和封凍水,其他時間可靠自然降雨生長。
雞麻喜肥,充足的肥料可使植株豐茂,葉片大而繁密。給其施肥,應盡量選用農家肥,如植株長勢欠佳時可采取葉面噴施0.5%尿素溶液的辦法來促其生長。施肥一般在秋末進行,可選擇經腐熟發(fā)酵的牛馬糞或芝麻醬渣,也可選用腐葉肥,可結合澆凍水進行。
修剪方法:雞麻在園林中的株型常見的為自然圓球形,整個植株要保持內疏外密,內高外低的株型。對于過密枝條要及時疏除,保持植株通風透光。因其是新枝開花,故此每年對枝條要進行短截,促其多開花。花后要及時將殘花剪去,防止其結果而消耗養(yǎng)分。
雞麻的繁殖方式:雞麻的繁殖可用播種法和分株法。分株法成活率高,且這株開花早,故較為常用。早春將雞麻植株挖出,用利刀將植株根部進行劈砍,每個植株不少于3—4個枝條,然后用木炭粉或硫磺粉對傷口進行處理,再進行栽植。
雞麻的病蟲害防治
葉斑病:雞麻常見的病害是葉斑病,此病系半知菌類真菌侵染所致,夏季高溫高濕期為發(fā)病高峰期,在日常養(yǎng)護中,一是要加強水肥管理,促使植株生長旺盛,二是要加強修剪,使植株通風透光,如果有發(fā)生,可用75%百菌清可濕性顆粒1000倍液進行噴霧,連續(xù)噴3—4次可有效控制住病情。
紅蜘蛛和蚜蟲:危害雞麻的常見害蟲有紅蜘蛛和蚜蟲,如有紅蜘蛛發(fā)生,可用0.36%苦參堿水劑1500倍液進行殺滅,如有蚜蟲發(fā)生,可用10%氯氰菊酯如有3000倍液進行殺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