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 內容摘要: 養(yǎng)殖艷山姜的適宜土壤為土質疏松、保濕性好、通氣性好的土壤,可以用壤土、泥炭土、腐葉土等量混合,并且加入一些河沙和木炭粉。 ”
一、艷山姜的養(yǎng)殖方法
1、選土要求
養(yǎng)殖艷山姜的適宜土壤為土質疏松、保濕性好、通氣性好的土壤,可以用壤土、泥炭土、腐葉土等量混合,并且加入一些河沙和木炭粉。
2、溫度要求
艷山姜喜歡高溫的環(huán)境,生長適溫為22—28℃。艷山姜不耐寒,冬季溫度應該不低于5℃。一般只耐8℃左右的溫度。
3、光照要求
艷山姜生性喜陽光。對光照比較敏感,光照不足時,葉片呈黃色,不明亮;陰天等時候光線過暗時,葉色會變深。
5、施肥要求
艷山姜生長期時應每月施肥一次,以磷肥和鉀肥為主。
二、艷山姜的播種方法
1、土地選擇
選擇一塊排水順暢、靠近水源、向陽肥沃的沙質土地,最好是呈微酸性的土地。一般播種的方式育苗的優(yōu)勢就是可以大面積出苗,所以可以選擇一塊面積較大的沙質地。
2、土地處理
選好土地之后,要提前一個月進行準備,將土地進行25公分的深度翻土,去除雜質并整平,加入適量基肥補充肥力。在深翻的時候直接拌入土中即可。修造高創(chuàng)進行育苗。修整一個寬1米高25公分的高床,每行之間間隔30公分,將床面調整平整。
3、種子浸泡
將種子放進50度左右的溫水中浸泡,水涼后再加熱,涼了在加熱,重復三次。捏一下種子變軟即可。
4、進行播種
在高床上進行播種,種子下播之間的距離間隔20公分或者更大,一個播種坑大約能種20粒,上方覆土兩公分。如果有條件,可以用火土灰發(fā)當做表層覆土。
5、種后養(yǎng)護
種下種子后用草席蓋在上面。用水將高床全部浸濕,直到土質濕透。之后給水的時間就要按照土質的濕潤程度決定了。大約二十天到一個月就可以出芽。之后加強水分和肥力的管理就可以。
三、艷山姜的價值
1、藥用價值
溫中燥濕;行氣止痛;截瘧。主治心腹冷痛;胸腹脹滿;消化不良;嘔吐腹瀉;瘧疾。
2、食用價值
早期臺灣原住民平埔族中的西拉雅及馬卡道族人,用作包裹粽子,臺灣南部居民亦稱艷山姜為肉粽葉仔,同時亦有于枕墊傳統(tǒng)糕粿及麻薯 ,味道與竹葉不相似。嫩莖可作姜的替代品。另外,在四川瀘州以及重慶與貴州部分地區(qū),也有用艷山姜葉包裹黃耙習慣。
3、觀賞價值
花葉艷山姜葉片寬大,色彩絢麗迷人,是一種極好的觀葉植物。襯托在蠟石下,給人生機盎然之感。種植在溪水旁或樹蔭下,又能給人回歸自然、享受野趣的快樂。
4、實用價值
編織品:臺灣原住民排灣族及魯凱族采用艷山姜的莖狀葉鞘,于花期前采收曬干后,提取纖維以編織成繩索、置物藍、盤、簍、涼席或草席等編織品,北方澳漁民則編織成大繩索以綁鐵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