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 內(nèi)容摘要: 天目瓊花的樹態(tài)清秀,葉形美麗,花開似雪,果赤如丹。宜在建筑物四周、草坪邊緣配植,也可在道路邊、假山旁孤植、叢植或片植。枝、葉、果均入藥。天目瓊花的復(fù)傘形花序很特別。 ”
天目瓊花為忍冬科莢蒾屬植物,其嫩枝、葉及果實可入藥。其枝葉可通經(jīng)活絡(luò),解毒止癢,枝可用于風(fēng)濕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,腰酸腿痛,跌打損傷。葉子可外用治瘡癤,癬,皮膚瘙癢。
雞樹條的果實能夠止咳,常用于急、慢性氣管炎,咳嗽。雞樹條主要生于山坡、林緣及雜木林中。分布于我國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扛、內(nèi)蒙古、山東、河北、湖北、四川、浙江等地。
天目瓊花的樹態(tài)清秀,葉形美麗,花開似雪,果赤如丹。宜在建筑物四周、草坪邊緣配植,也可在道路邊、假山旁孤植、叢植或片植。枝、葉、果均入藥。天目瓊花的復(fù)傘形花序很特別。
邊花(周圍一圈的花)白色很大,非常漂亮但卻不能結(jié)實,心花(中央的小花)貌不驚人卻能結(jié)出累累紅果,兩種類型的花使其春可觀花、秋可觀果,在園林中廣為應(yīng)用。
形態(tài)特征:天目瓊花為落葉灌木,高2~3米。小枝、葉柄和總花梗均無毛。葉下面僅脈腋集聚簇狀毛或有時脈上亦有少數(shù)長伏毛。天目瓊花樹皮暗灰褐色,有縱條及軟木條層;小枝褐色至赤褐色,具明顯條棱。
葉濃綠色,單葉對生;卵形至闊卵圓形,長6~12厘米米,寬5~10厘米,通常淺3裂,基部圓形或截形,具掌狀3出脈,裂片微向外開展,中裂長于側(cè)裂,先端均漸尖或突尖,邊緣具不整齊的大齒,上面黃綠色,無毛,下面淡綠色,脈腋有茸毛;葉柄粗壯,無毛,近端處有腺點。
天目瓊花傘形聚傘花序頂生,緊密多花,由6~8小傘房花序組成,直徑8~10厘米,能孕花在中央,外圍有不孕的輻射花,總柄粗壯,長2~5厘米;花冠杯狀,輻狀開展,乳白色,5裂,直徑5毫米;
花藥紫色;不孕性花白色,直徑1.5~2.5厘米,深5裂。核果球形,直徑的8毫米,鮮紅色,有臭味經(jīng)久不落。種子圓形,扁平。天目瓊花花期5~6月,果期8~9月。
生長習(xí)性:天目瓊花喜光又耐蔭;耐寒,多生于夏涼濕潤多霧的灌叢中;對土壤要求不嚴(yán),微酸性及中性土都能生長;引種時對空氣相對濕度、半蔭條件要求明顯,幼苗須遮蔭,成年苗植于林緣,生長發(fā)育正常。
天目瓊花的栽培技術(shù)
濕度管理:喜歡略微濕潤至干爽的氣候環(huán)境。溫度管理:耐寒。夏季高溫期度夏困難,不能忍受悶熱,否則會進入半休眠狀態(tài),生長受到阻礙。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~30℃。
光照管理:喜歡半蔭環(huán)境,但放在室內(nèi)養(yǎng)護一段時間后(二個月左右),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蔭的地方養(yǎng)護一段時間(一個月左右),如此交替調(diào)換。放在室內(nèi)養(yǎng)護時,盡量放在有明亮光線的地方。
如采光良好的客廳、臥室、書房等場所,但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到它。在早春、晚秋和冬季,由于溫度不是很高,陽光也不強,可以在早晚給予它直射陽光的照射,以利于它進行光合作用,能健康地生長。
肥水管理:喜歡盆土干爽或微濕狀態(tài),但其根系怕水漬,如果花盆內(nèi)積水,或者給它澆水澆肥過分頻繁,就容易引起爛根。給它澆肥澆水的原則是“間干間濕,干要干透,不干不澆,澆就澆透”:
春、秋兩季:這兩個季節(jié)是它的生長旺季,肥水管理按照“花寶”-清水-“花寶”-清水順序循環(huán),間隔周期大約為:室外養(yǎng)護的1~4天,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,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;放在室內(nèi)養(yǎng)護的3~6天,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,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。
夏季:夏季高溫期它生長緩慢,對肥水要求不多,需要適度控肥控水,肥水管理按照“花寶”-清水-清水-“花寶”-清水-清水順序循環(huán),間隔周期大約為:室外養(yǎng)護的1~3天,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。
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;放在室內(nèi)養(yǎng)護的3~5天,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,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。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在早晨或傍晚溫度較低的時候進行。
冬季:在冬季植株生長緩慢,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,肥水管理按照“花寶”-清水-清水-“花寶”-清水-清水順序循環(huán),間隔周期大約為4~8天,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,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。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溫度較高的時候進行。
修剪:在冬季植株進入休眠或半休眠期后,要把瘦弱、病蟲、枯死、過密等枝條剪掉。
轉(zhuǎn)盆:只要養(yǎng)護得法,它就會生長很快,當(dāng)生長到一定的大小時(約兩到三年時間),就要考慮給它換個大一點的盆,以讓它繼續(xù)旺盛生長。換盆用的培養(yǎng)土及組分比例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:
菜園土:爐渣=3:1;或者園土:中粗河沙:鋸末(茹渣)=4:1:2;或者水稻土、塘泥、腐葉土中的一種。
脫盆:把要換盆的花放在地上,先用巴掌輕拍盆的四周,使根系受到震動而與盆壁分離,把花盆倒過來放在左手上,左手的食指與中指輕輕夾住植株,手腕與指尖頂住盆沿,右手拍打盆底,再用母指從底孔把根土向下頂,讓植物脫出來。脫出來后,用雙掌輕輕拍打盆土,讓多余的土壤脫落。
花盆準(zhǔn)備:選一適當(dāng)大小的花盆,盆的底孔用兩片瓦片或薄薄的泡沫片蓋住,既要保證盆土不被水沖出去,又要能讓多余的水能及時流出。瓦片或泡沫上再放上一層陶?;蚴谴蛩榈募t磚頭,作為濾水層,厚約2~3公分。
排水層上再放有肥機肥,厚約1~3公分,肥料上再一薄層基質(zhì),厚約2公分,以把根系與肥料隔開,最后把植物放進去,填充營養(yǎng)土,離盆口約剩2~3公分即可。